其次,在院系层面,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创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三大融合,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从"想创业"到"能创业"的转变。在课程改革方面,进一步推进专业类创业课程的创新,将创业教育内容纳人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学生的岗位创业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可尝试推广"一课程群一岗位"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进课程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可建立"专业实习+管理岗位实习"的实践模式,在不削弱专业实习的同时,改革专业实践内容,增设以创业为内容的岗位实习。通过岗位实习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培养他们的岗位创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在师资建设方面,可推行"校内师资+实务师资+创业学生师资"的多元化师资建设团队。在政策引导上,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专业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对专业创业领域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的洞察能力;另一方面,引人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投资专家或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精英为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行业背景、业内实务等,培育和建设一支"双导师制"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再次,在试点班层面,创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工程,将"岗位创业认知、岗位创业训练、岗位创业实习"交叉渗人、以点带面,构成连续性创业实践体系,辐射创业教育的整体实践。创业教育试点班并不是培养以自主创业者为目标的"尖子班"或"强化班",而是为全校范围内的、基于专业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的试点。可在全校范围内筛选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例如企业接班人班、经理成长班等,分别辅修专业和创业管理课程,毕业后取得双专业、双学位证书。以岗位创业能力培养进程为主线,将"岗位创业认知、岗位创业训练、创业岗位实习"三个阶段的创业实践过程贯穿始终。 (三)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形成地域与校园文化互融互动的创业教育特色 从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源性要素来看,具有创业精神的历史传统及其办学理念毫无疑问构成了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核心,也是构成整个创业型大学的精神内核,制约着一系列的制度、物质和行为等文化要素的发展,是大学转型发展的内因。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引领了高校师生的学术创业活动,保证了创业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孕育、创业教学与创业实践的开展,形成了一种规范化的约束机制,使整个高校创业教育始终围绕这个核心在运转,使学校内部在创业方面所投人的资源、物质和制度能够不偏离核心理念。因此,一所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形成创业教育方面独特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并将三者高度统一。在文化外显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将这种文化特征生活化,在整个校园中体现这种创业文化的传承、内化与更新,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坚守高校的创业文化和创业理念,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的循环过程中,形成创新思想和创业活动的支撑体系,促使创新思想和创业活动的不断涌现,成为师生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在创业文化建设方面,各高校可依托当地产业特征、文化资源打造不同区域风格与特点的创业文化。将各地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设立一批有特色的"大学生文化创业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整合校外创业资源,加强与属地政府、民间资本合作共建,集聚创业优惠政策和服务,打造高校创业文化精品。同时,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创业文化活动,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营造"创专融合、学优而创"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4]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